質譜法檢測25羥基維生素D臨床應用 ——安陽黃塔骨科醫院檢驗科撰稿 什么是維生素D? 維生素D主要生理功能是維持體內鈣,磷濃度的平衡。 質譜法是測量25羥基維生素D的“金標法”, 用于佝僂病、軟骨病、骨質疏松等疾病的診斷治療指標。 維生素D缺乏的營養狀況調查。 維生素D是人體內重要的調節因子,除參與人體內鈣磷代謝,其在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腫瘤及糖尿病等疾病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25羥基維生素D是維生素D在人體內的主要存在形式。性質穩定(半衰期兩周),其水平能充分反應食物攝取和自身合成維生素D總量,在精準藥物治療與營養膳食理念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高精確測定25羥基維生素D濃度水平。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具有非常高的靈敏度、特異性和準確性。更是國際上公認的檢測“金標準”。能很好滿足同時檢測25羥基D2與D3需求。 維生素D是第四種被鑒定的能有效治療佝僂病的物質,被認為是第4種維生素,因此用字母 “D”表示,可以分為麥角鈣化醇維生素D2和膽鈣化醇D3。醫學上應用維生素D來治療兒童佝僂病已有九十年的歷史。有報道≥70歲近九成的女性存在每日維生素D攝入量不足問題,即存在發生維生素缺乏癥的風險,多次維生素D營養狀況調查顯示維生素D缺乏在兒童、青少年、妊娠期婦女、老年人更易發生維生素D缺乏,會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骨醇系統,使人更易患高血壓和導致左心室肥大,所以應督促對這類人群從飲食或制劑中攝入充足維生素D。 研究表明維生素D能促進人體對鈣和磷的吸收,童年時保證充足的維生素D的攝入能有效降低老年后患骨質疏松的風險,因此維生素D補充劑經常與鈣一起作為保健品被服用。 維生素D是人體必須的脂溶性維生素,可儲存在脂肪組織中,也參與血液循環。血液循環對維生素D主要和維生素D結合蛋白結合。人體維生素D主要來源膳食攝入和皮膚轉化。蘑菇和魚類是較為常見的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維生素D2和D3是體內機制作用完全相同但來源不同。其中維生素D2是由植物中的麥角醇經紫外線照射后轉化而來,故又名麥角鈣化醇,維生素D3又被稱為“陽光維生素”是由暴露在陽光和紫外線的皮下前體分子7-脫氫膽固醇轉變而來又名膽鈣化醇。通過皮膚轉化或飲食攝入維生素D均具有生物惰性,要轉化成具有生物活性形式還需要經過二次羥基化。 25羥基D是維生素D在血液中的主要運輸形式,占體內維生素D總量的95%,半衰期長(兩周)。這種相當長的半衰期可準確指示一段時間內從紫外線照射和飲食攝入中獲得維生素D水平。25羥基維生素D性質穩定,其體內不受血鈣和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影響,更能充分反映體內食物攝入和自身合成維生素D總量和維生素D的轉化能力,真實反應人體維生素D的狀況。因此臨床上認為通過檢測血清中25羥基維生素D的含量來評估人體維生素D水平更加可信。 維生素D相關疾病:傳統觀點中的維生素D主要生理功能是維持體內鈣磷濃度的平衡。當體內維生素D不足時(<20ng/ml),維生素D與甲狀旁腺激素的相互作用下降,會降低鈣在腸內的吸收,使得人體僅能吸收大約10%-15%的鈣和60%的磷,從而對骨健康產生消極影響,進而引起佝僂病、軟骨病、骨質疏松等常見病的發生。在對手足口病的患者子癇前期、白癜風、乙型肝炎、妊娠糖尿病、肺癌、慢性心力衰竭等患者的25羥基維生素D的檢測,發現其含量較正常人均出現明顯下降程度與疾病程度呈相關,因此通過檢測25羥基維生素D水平可反映疾病的輕重程度。也有研究表明補充25羥基維生素D可增強療效,因此臨床上越來越關注維生素D水平監測及補充。 限量標準:美國醫學科學院推薦25羥基D血濃度大于20ng/ml有利于骨骼健康。也有文獻將維生素D缺乏定義為血清25羥基D低于20ng/ml,維生素D不足21-29ng/ml,充足為30ng/ml以上,而大于150ng/ml可能會導致中毒。還有文獻直接按體內血清25羥基維生素D3水平將維生素D水平標準分五類,嚴重缺乏(<25nmol/L)、缺乏(<50nmol/L)、不足(52-72nmol/L)、充足(≥75nmol/L),正常值(上限為100nmol/L)及中毒(>374nmol/L)。 維生素D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對體內25羥基維生素D水平在多種疾病上的診斷具有借鑒作用。維生素D營養狀況調查顯示,在兒童、青少年、妊娠期婦女、老年人及人群中普通存在維生素D缺乏問題。需要在日常飲食加大蘑菇和魚攝入,以保證充足的維生素D的攝入。充足的維生素D水平在包括抑制自身免疫疾病、調節免疫功能、維持對皮膚的抗惡性細胞增殖作用及抑制癌癥進展中具有積極作用。通過質譜法測定25羥基維生素D2和25羥基維生素D3用于評估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腫瘤、糖尿病等疾病風險,尤其在疾病的前期診斷和預防上有重要意義。 安陽黃塔骨科醫院檢驗科歡迎咨詢檢驗 2020年8月14日
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