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是伴隨組織損傷、局部缺血、急性感染與炎癥反應而升高的一組血漿蛋白質,由糖皮質激素介導肝細胞合成和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參與了對不同種類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基因表達的調控。
C反應蛋白(CRP)是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的重要指標之一。被公認為是價值的,它的升高可以提示許多炎癥事件的發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七版):實驗室檢查,多數患者C反應蛋白升高,外周血淋巴細胞進行性減少。我們在做血常規化驗時同CRP一起檢查,能多增加一個診斷指標,幫助臨床醫師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當然,細菌培養加藥敏試驗是診療患者是否正確使用抗生素的金標準。
新的研究表明,肝臟生成的CRP與動脈硬化程度有關。CRP是炎癥和組織損傷的標志物,也是關節炎和感染的標志,而且它還被奉為心血管的標志物。醫師們經常用它來對上述疾病的危險進行評估。研究發現血液中的CRP水平與斑塊大小具有相關性。CRP能在斑塊形成的不同時期發現,而且研究表明CRP與巨噬細胞無關。肝臟生產CRP的強大能力與動脈硬化損傷是相關的。CRP可以反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成分并預測斑塊破裂的可能性,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預測因子之一。冠心病、急性冠脈綜合癥患者CRP明顯增高,如心肌梗塞患者中可以急劇上升并達到100mg/L以上,其升高水平與冠狀動脈梗阻程度、冠心病終末時間的發生與預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程度均有顯著相關性。
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同樣密切相關。2003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疾病控制中心制定的心血管疾病發生危險性標準中,hs—CRP<1mg/L為低度危險,1—3mg/L為中度危險,3mg/L以上為高度危險。hs—CRP ≥ 2mg/L是中國人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有效預測因子。
C反應蛋白的臨床意義:
1. 用于器質性疾病的篩查:
如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慢性炎癥。自身免疫疾病或免疫復合物病;組織壞死和惡性腫瘤。
2. 并發感染的鑒別:
CRP>100mg/L通常為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通常≤50mg/L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可高達500mg/L。
3. 評價疾病活動性和療效監控:
CRP為10—50mg/L提示輕度炎癥(膀胱炎、支氣管炎、膿腫),手術、創傷、心肌梗死、深靜脈血栓、非活動性風濕病、惡性腫瘤、病毒感染等;CRP≥100mg/L提示較為嚴重的細菌感染,治療需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過程中CRP仍維持高水平提示治療無效。
CRP主要用于感染的診斷與鑒別:
細菌感染后6—8小時開始升高,24—48小時達到高峰,在感染消除后急劇下降,一周內即可恢復正常。
掃一掃